產品列表PRODUCTS LIST
年初國務院公布《關于整合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實施意見的通知》,正式拉開了檢驗機構(事業單位)改革的序幕,預示著我國檢驗檢測市場將進行大規模結構性調整,國有和民營的檢驗機構都將面臨重大的機遇與挑戰。改革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一次重新洗牌的過程,檢驗機構能否在此輪重大變革中抓住機遇“分得一杯羹”,乘勢做大做強或萎縮破產,取決于各自不同的優勢和劣勢以及對市場和政策的深度把握。作者長期從事質檢行政部門和檢驗檢測機構管理工作,并曾有幸參與過相關政策的研討與制定,本文結合實際,從三個方面對國有和民營(外資)檢驗機構、特別是中小型檢驗機構如何“分羹”進行初步探討。
一、兩類檢驗機構的優劣勢比較
國有和民營檢驗機構互有優勢和劣勢,只有清楚地了解自己,才能有效地揚長避短,采取針對性地措施搶占市場先機。下面從行業政策、行政資源、管理機制、品牌創建、營銷模式及人才、資質、資金、服務質量、研發與創新能力等十個方面進行闡述和比較。
(一)行業政策。目前我國檢驗市場的政策是一種保護性政策,具有典型的計劃經濟特點,政府即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壟斷性,只有政府部門所屬的檢驗機構才能從事本地區本行業的檢驗檢測,其它的檢驗機構,即使水平再高、能力再強也無權介入。二是排它性,其實壟斷性也包含排它性,這里的排它性特指有些政策并沒有明文禁止非國有檢驗機構進入,但實際上民營機構還是被排斥在外。三是分散性,目前的檢驗市場被“條快”分割,形成以縣域(市區)為單位的“豆腐塊”市場、以政府部門條條管理的“海帶型”市場,并沒有形成全國性統一大市場,各地區各行業基本上是各自為政,缺少市場流動性和統一標準。
不合理的政策會帶來利弊,不僅分割了市場、限制了民營機構發展,同時也制約了國有機構的發展,對于那些意欲發展壯大、想走出家門、走出的國有檢驗機構而言,也是一個嚴重的阻礙。
(二)行政資源。除了行業政策和紅頭文件的“規定”外,每個國有檢驗機構的背后,都有一個行政部門的強力支撐和保護,行政部門的行政權力是這些檢驗機構的后盾,大部分國有檢驗機構還享受財政經費補貼,離開了行政部門的保護和財政支持,這些機構幾乎難以生存。在行政資源方面,國有檢驗機構無疑占有先天優勢,民營檢驗機構明顯處于劣勢,在強勢的行政手段面前,像“小媳婦”一樣在夾縫中艱難的生存和發展。
(三)管理機制。這是民營檢驗機構的大優勢,無論是人事制度、分配制度還是自主經營權,民營檢驗機構都有非常大的靈活性,雖然國有檢驗機構名義上也是相對獨立,但實際上附屬于行政部門,采用的是行政管理體制,因此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和人員進出機制,“大鍋飯”現象、人才引不進留不住等現象比較突出,因此管理體制是國有檢驗機構的短板,人事、分配等制度嚴重制約了國有檢驗機構的發展,這也是國有檢驗機構需要迫切的改革內容。
(四)品牌創建。國有檢驗機構長期處于主流檢驗市場,經常“代表政府”發言,在社會上具有較高認可度,但是另一方面,由于近年來食品檢驗出現過不少事故,造成不良后果且影響面廣,國有檢驗機構的“公信度”下降,尤其在企業中(直接服務的主體)滿意度不高。而民營檢驗機構正相反,在企業中享有較高的信譽,但在社會公眾眼里“公正性”不足,品牌信譽較低,社會影響力較小。
外資機構與我國大型檢驗集團或某些省級檢驗機構相比,在技術層面(如設備的性、人員的學歷、技術水平等)并不占優勢,有的甚至還沒有國內機構的設備,但是資料顯示,目前外資機構數量只占我國檢驗機構的0.5%,卻占有整個檢驗市場25%的份額!其中原因很多,大的差距在“品牌”效應上,因為外資機構都擁有非常高的市場“公信度”!因此要成為真正的第三方公正檢驗機構,首先要打造檢驗機構的“公信度”,提高檢驗機構的公正性、性和獨立性,創出自己的檢驗“品牌”。
(五)營銷模式。國有檢驗機構市場營銷能力明顯不足,不少機構沒有專門的市場營銷部門和人員,有的即使有也較少深入研究市場,從業務構成來看,國有檢驗機構的大部分業務都由法定職責附帶而來(如“強檢”),不需要主動拓展業務。相比而言,民營和外資檢測機構,憑借其強大的市場拓展能力,能夠迅速地滲透到一個行業或產品的整個供應鏈,擁有相當多的穩定客戶群。在目前環境下,能夠生存下來的民營機構,必然練得一身過硬的本領,為其下一步發展壯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是國有檢驗機構亟待加強和改進的地方。
(六)資質。檢驗資質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各種檢驗檢測認證認可資質(單位從事檢驗的“牌照”),二是技術人員的檢驗檢測資質(檢驗人員的“上崗證”)。在資質方面,國有檢驗機構已*,只要能辦的或需要辦的基本上都已具備,在市場化改革以后,國有檢驗機構在辦理資質方面還會具有一定的優勢。相反,由于受到現有政策和行政上有形無形的限制(繁瑣的不合理的許可審批),民營檢驗機構在辦理各種資質方面還有許多限制,這是民營機構的硬傷。
(七)人才。人力資源是檢驗機構發展的*大資源。目前國有檢驗機構在人力資源方面有喜有憂,一方面已經聚集了大量的檢驗人員,資質門類齊全,另一方面,又普遍存在人員老化、文化素質偏低,技術水平不高等現象;縣級檢驗機構由于歷史等原因,突出的問題是人才匱乏,文化素質較低,難以適應日益復雜的檢驗檢測工作。民營檢驗機構在人才資源方面也是有喜有憂,一方面,現有人才能夠人盡其用、輕裝上陣,另一方面,隨著業務的快速擴大,又急需大量具有“資質”的檢驗人員。預計從現在開始、特別是在2015年以后,具有各種“資質”的中專業技術人才,將成為各方激烈爭奪的對象,民營機構明顯處于攻勢,國有機構大的憂患是能否留住人才!
(八)資金。資金短缺幾乎是所有檢驗機構普遍存在的問題,對于國有檢驗機構來說,財政經費只能彌補“吃飯”問題,財政的投入主要是對設備一次性投資(投資效率不高,容易產生重復投資導致偏差和浪費),與財政脫鉤后首先面臨生存問題。民營檢驗機構也面臨資金短缺問題,但是由于民企投資效益高,一旦找準適應市場的項目,就會很快產生豐厚的收益。如果說資金短缺是國內檢驗機構的一個劣勢,那么資金充裕則是外資檢驗機構的大優勢之一。
(九)服務。服務水平和檢驗質量是檢驗機構市場競爭力的兩大決定性因素。服務是檢驗機構的軟實力,主要有兩個內容,一是指服務的形式(如態度),二是指服務的廣度與深度(如服務鏈的擴大與延伸)。服務的主要作用也有兩個,一是服務鏈的擴大與延伸能夠直接產生效益,二是服務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檢驗機構的“品牌”價值,也是影響檢驗機構“公信度”的重要因素。目前服務工作做的的當屬外資機構,他們已形成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服務體系;民營檢驗機構次之,比外資機構有差距,比國有機構還是具有較大優勢,這也是下一步民營機構與國有機構市場競爭的利器;服務水平較低是國有檢驗機構的又一大短板。
(十)研發與創新能力。這是檢驗機構發展潛力和后勁問題,決定著檢驗機構能走多遠。目前個別國有大型檢驗集團和少數省級檢驗機構已具有較強的研發與創新能力,但是大多數市縣一級的檢驗機構的研發與創新能力嚴重不足,不能滿足市場化需求,這是國有檢驗機構第三個短板。民營機構在“研發與創新能力”也不具有明顯優勢,但是民營機構以市場為目標,追求實用和效率,能夠快速啟動項目研發,可以在短時間內形成檢驗能力,在具備一定經濟實力以后,能夠迅速提升自己的研發與創新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外資檢驗機構具有*的研發與創新能力,這是大鱷的另一大優勢。
二、市場變化趨勢
在改革新政下,我國檢驗檢測市場必將發生深刻地變化,主要表現在行業政策和市場內涵上。
(一)行政許可減少,市場進一步開放。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行業政策和管理上的變化將逐漸顯現,改革的利好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逐步消除保護性政策、清除市場準入障礙、減少行政許可,建立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二是管理方式由行政化轉為法制化、市場化,政府對行業的管理主要依靠行業組織的自我管理和約束以及媒體和社會的監督;三是市場進一步放開,無區別化地對待檢驗機構。那些順應市場發展的國有機構將成為真正的第三方檢測機構,未來仍將在檢驗市場上占有重要一席。
(二)市場內涵的延伸。檢驗市場將進一步分化、細化,從檢驗內容上可大致分為傳統檢驗檢測市場和衍生檢驗檢測市場。前者是常規的質量檢驗檢測,如產品質量(食品、藥品、一般工業品)、計量、特種設備以及環保、進出口檢疫等,傳統檢驗檢測領域是存量市場,隨著經濟發展還將有所擴展,這一領域將是國有和民營檢驗機構首先爭奪的戰場(尤其是縣級市場),國有檢驗機構勢會失去部分*,民營機構將會急劇擴大*。
衍生檢驗檢測市場是指檢驗機構為市場(生產、貿易)提供的產品或行業的上下游全鏈條的綜合性檢驗檢測服務。相比傳統檢驗市場,衍生市場屬市場,這是尚待開發的體量巨大的增量資源,是檢驗機構爭奪的另一個重要領域,據有關機構預測,衍生檢驗*將是傳統檢驗市場的2到3倍,隨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和市場體制的不斷完善,衍生檢驗市場容量將會進一步擴大,因此,無論是國有還是民營機構,在5年內都有發展壯大的市場容量和機會,關鍵是誰能夠抓住這個機會。在衍生檢驗領域,民營機構比國有機構略占優勢,外資機構則占有優勢(主要在進出口貿易方面),市場放開以后,外資機構勢必會乘勢擴大在國內市場上的份額,這是國內檢驗機構需要共同面對重要挑戰。
(三)政策層面的改革決定檢驗市場改革的進度和成敗。檢驗機構改革已是必然趨勢且整體利好,但是,由于受改革阻力和政策慣性的影響,在今后一個時期內,繁瑣的審批環節、不合理的資質許可條件等政策因素,仍是制約檢驗檢測市場化改革的進度和成敗的首要因素,因此頂層設計至關重要,只有按照十八大三中全會關于“市場在資源配置上起決定性作用”的改革思路,對現行法律法規進行大刀闊斧的“立改廢”,盡快在和省級層面上修訂現行政策、清理不合理許可項目,才能按照時間節點把國務院的改革目標落到實處。
三、改革的路徑
由于外資和民營檢驗機構本身就是市場化產物,他們只需要不斷完善自身以適應市場化進程即可。這里所說的改革路徑主要指中小型國有檢驗機構的改革。關于國有檢驗機構改革的討論和好的建議已經很多,本文僅就幾個影響改革的關鍵點進行重點討論。
(一)關鍵階段的應對。改革的變化可以分為“2015年底以前”和“2016年以后”兩個階段,*階段是改革的關鍵階段,也是市場改革的過渡期,國有機構要充分利用現有政策,在過渡期內盡快完成向市場化轉變;這一時期民營檢驗機構還不能正式涉足大部分檢驗檢測領域,主要是對市場、政策特別是準備進入的領域進行可行性研究,在人員、項目、資質的等方面進行儲備,做好蓄勢搶灘準備。“2016年以后”競爭才真正地開始,但是競爭的結果基本上在*階段就已經確定,因此在過渡期內,國有機構的自我改造和民營機構的蓄勢儲備,就顯得特別重要。
(二)明晰產權,實行管辦分離。產權明晰是十幾年前國企改革的首要內容,當前國有檢驗機構的改革,其首要任務也必須從明晰產權開始,實行管辦分離(類似政企分離),充分賦予法人的治理權限,同時承擔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責任,建立現代產權制度,在產權明晰的基礎上,以資產為紐帶實現國有檢驗機構資產可交換、轉讓和出售。
“管辦分離”可以分兩步走,首先由當前的主管部門成立“國有資產監管小組”對改制后的檢驗機構進行監管,監管的重點是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以及重大項目建設,不干預機構(法人)的日常管理、運營。第二步,地方政府成立綜合監管部門(或在國資委設立專門部門),對國有檢驗機構實行統一監管。
(三)以“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為改革突破口。目前制約國有檢驗機構發展的因素很多,要改革的地方也很多,但是“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是眾多制約因素的兩道“門坎”,因此“兩項制度”改革為迫切。改革的原則就是簡政放權,即賦予檢驗機構充分的管理、經營自主權,“盤活”單位的人氣和活力,調動干部職工的積極性和發展動力,在發展中解決困難和問題,并帶動其它相關制度的改革,終實行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現代化企業模式。
(四)以市場化觀念推進流程再造。目前國有檢驗機構缺少的不是技術也不是業務量,而是被企業所反感、被社會詬病的服務態度,市場放開后,國有檢驗機構將面臨嚴峻的考驗,其中穩定的客戶群及顧客忠誠度是影響競爭力的一大短板,而顧客忠誠度的培養是需要時間的,不可能像上項目買設備那樣一蹴而就。
首先這是個觀念問題,樹立平等的市場觀念,轉變過去多年養成的“高人一等”的習慣,是國有檢驗機構一道觀念上的門坎。觀念的轉變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除了長期強化灌輸“我也是企業”觀念外,必須用制度加以保證,對檢驗檢測的全過程進行流程再造,真正堅持“以顧客為中心”的理念,建立以市場化為目標的工作規范和工作流程,處處體現市場意識,減少行政依賴。
(五)開發市場增量,加快培育新的市場主體。兩年的過渡期是國有檢驗機構生死攸關的緩沖期,目前行業政策和行政資源仍然是當前國有檢驗機構的大優勢,因此要大限度地利用好這個優勢,快速提升檢驗機構市場開拓能力和適應能力,在力保傳統檢驗檢測市場的同時,盡早開發衍生檢驗檢測市場,積極培育和扶持新的市場主體,利用資質管理職能,在檢驗檢測、計量校準、認證認可等方面盡快形成社會化、專業化市場服務體系。由提供單一檢測認證服務向提供設計開發、生產制造、售后服務全過程的多元化檢測服務發展,搶占衍生檢驗市場,擴大*,迎接市場化的各種挑戰。
結論:檢驗檢測機構的改革和市場開放是一個必然趨勢,中小型國有檢驗機構在市場放開以后并非是死路一條,在市場化進程中,國有和民營檢測機構都有自身的優勢也存在致命的弱點,機遇與挑戰同在,優勢就是機遇所在,應對挑戰就是揚長避短,改革就是完善自己并抓住機會在市場上贏得應有的一席。
東莞勤卓科技長期為第三方檢驗機構供應高低溫試驗箱,恒溫恒濕試驗箱,冷熱沖擊試驗箱,恒溫箱,淋雨試驗箱,沙塵試驗箱等環境試驗設備。